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文稿解读

解读《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统筹推进县城内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时间: 2018-12-29 17:00

索引号

1137152500444205XR/2018-26733996

发布机构

冠县教育和体育局

发文日期

2018-12-29

名称

解读《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统筹推进县城内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一、政策背景

巩固和提升我县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成果和水平,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集合我县城乡义务教育的现状。

二、决策依据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6〕40号文件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7〕24号)和《聊城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聊政发〔2018〕2号)文件精神就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提出实施意见.

三、出台目的

2020年,全县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基本协调,城乡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全面解决,乡村完全小学、初中或九年一贯制学校、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乡村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达到相应要求,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乡村教师待遇稳步提高、岗位吸引力大幅增强,乡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教育脱贫任务全面完成,中国特色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形成。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基本实现。

四、重要举措

1.提高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完善城乡统一、各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县财政部门要足额落实县级配套资金。

2.加强城乡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调整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并做好与新型城镇化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3.建立大班额防控长效机制。

4.统筹城乡师资配置。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统筹城乡教师资源配置。

5.健全农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工资管理长效联动机制,确保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6.统筹县域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落实《山东省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和国家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启动实施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和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创建工程。

7.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8.完善随迁子女就学政策。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

9.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落实县、乡两级政府留守儿童关爱属地职责,健全完善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五、政策解惑

1.严禁违规提前招生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要将民办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纳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严格规范招生计划和招生方式管理,引导其合理确定招生范围,并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全县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要在县教育局统一领导和规划部署下开展招生工作,招生计划实行报批制,学校按照县教育局规定的时间和程序组织报名,任何学校不擅自提前或逾期招生;在此之前,任何学校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招生宣传、报名工作。

2.严格执行招生计划

民办学校要将招生计划提前报县教育局审核批复,待每年县教育局发布中小学入学工作意见后方可执行。招生总量、招生时间和班额必须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小学平均班额不超45人,初中平均班额不超50人,严禁无计划、超计划组织招生。

3.严禁组织招生考试

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一样要坚持免试入学原则,严禁以考试或变相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要采取面谈、摇号、电脑派位等形式招收新生招生方案要依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制定。面谈内容不能涉及学科文化知识,面谈既要做到便于学校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又有利于实施有效监督;县教育局将加强面谈、“电脑派位”环节的监督,同时要请家长代表等社会人员参与过程监督。

4.严禁虚假宣传

民办学校要依法治校,诚信办学,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维护良好社会形象。民办学校的招生广告向社会公布前,须经县教育局主管科室审核并规定时后再行发布。招生广告要注明招生时间、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报名程序、录取方法、收费项目及标准、联系方式等;经审核的招生广告的内容不得擅自更改;招生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准确、有效,不得含糊其词、弄虚作假;不得作不负责的许诺;不得委托招生中介机构和个人招生。

六、二次解读

围绕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综合开展新型城镇化规划、脱贫攻坚、户籍制度改革、居住证制度等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进一步凝聚人心,统一认识,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义务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认真总结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深入宣传和推广,使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