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统计

冠县实验中学综合发展规划

时间: 2024-07-10 16:52

索引号

/2024-45402255

发布机构

冠县实验中学

发文日期

2024-07-10

名称

冠县实验中学综合发展规划

冠县实验中学创办于1996年,坐落于冠县团结路66号,为国家财政部投资1300万元援建,是全县唯一所县直初级中学。建校之初,学校占地50000㎡,校舍总面积13783㎡,绿化面积19000㎡;建设有高标准的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图书馆、报告厅、餐厅等设施。为适应新的教育形势,2020年,冠县实验中学搬迁至工业路南首新校区。新校区投资1.1亿元,规划占地面积56000㎡。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冠县实验中学共有教职工274人,教学班84个,学生4600名,是全县规模最大的一所初级中学。

根据“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和上级要求,结合我校发展的经验与现状,特提出制定学校综合发展规划。

一、学校现状分析

(一)内在优势

1.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合作,中层干部比较得力,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学校依法办学,常规管理比较规范。

2.办学质量较高。坚持全面育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工作成绩显著。在县市级教学竞赛、论文发表、艺术竞赛等各项比赛中硕果累累。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在稳步提高,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

3.教师队伍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现有教师274名,专任教师本科率为100%。其中,高级教师40人,获国家级奖励教师3人,在全国课堂大赛上获奖教师13人次;省市优秀教师29人,获得省市级教学能手、优质课荣誉称号教师近200人次;市县劳动模范及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人,冠县名师4人,冠县百佳教师18人,冠县百佳班主任18人。

4.生源素质较高。冠县实验中学是全县唯一所县直初级中学,学生大多为县直小学毕业,学生家长大多为事业单位职工,生源比较优质。

5.教学环境整洁优美,教学设施齐备。学校布局规划合理,四季绿植繁茂,育人环境幽雅,文化氛围浓厚。拥有高标准的教学楼、办公楼、餐厅等建筑。教室全部安装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拥有理化生实验室、机器人探究室、录播室、音乐舞蹈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性用房。

(二)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职工、中层干部执行力和创造性不够。

学校制度往往是领导制定、中层传达、教师执行,信息沟通阻塞,难以得到教师的认同,执行起来比较困难。例如,不同学科的教师,工作量不一样,需要在教学管理上花费的精力不同。但是,学校各科室制定的方案和计划不能在实施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完善,中层干部也不知道如何进行完善,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很难把握一个相对平衡的点,以致偏离学校工作实际和制度制定的初衷,阻碍了学校的发展。

2.学校“和美”文化引领发展不到位。

学校的“和美”文化建设是在2016年形成的,目前,各教师对文化的理解程度不一样。学校文化如何引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如何引领教师个人素养的提升、如何让学生的学习融入到学校创设的文化氛围中,而不只是记住了校训。

3.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近几年,学校发展迅速,为适应发展,大量招聘新教师和借调其他学校教师,致使教师专业发展参差不齐。现在有些年轻教师,工作两三年就激情消退,有了消级混日子的想法。还有部分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遇到了瓶颈,选择了“躺平”。一部分老教师,出现了倦怠期,有些教师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发展追求。

4.学生管理难度加大,班主任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近几年,我县实行划片招生,学生生源比较复杂,有很多城中村的学生,也有不少留守儿童,学生之间个人素养、学习习惯、学习程度差距巨大,导致学生管理难度加大,问题学生层出不穷。随着学生的不断增多,教师队伍也不断扩大,出现了很多刚踏上讲台就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在学生管理上虽然精力满满但经验不足,管理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通过现状分析,不难看出,尽管学校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但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学校内在优势,为学校下一步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学校要抓住教育改革的大好时机,创造新的辉煌。

二、学校发展目标

(一)办学理念

冠县实验中学,沐浴文化底蕴,传承教书育人薪火,以“和美教育”立特色品牌,铸就文化风骨,彰显独特魅力。

“和美教育”,即以传统文化中的“和美文化”精髓为核心价值观,指导学校办学实践和育人导向的教育理念。“和美教育”,源于对学校办学经验、教育理念、文化积淀的深入挖掘,彰显出学校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对教育理念的追求,对校园环境的关注,对和美立校的永恒追求。

(二)总体目标

秉承“高质量,高层次,校有特色,师有特点,生有特长”目标,把学校打造成一所着眼未来,关注全体,尊重差异,张扬个性,“文明、和谐”的学习型组织,办成学生喜欢、家长满意、领导放心、社会赞誉的“冠县一流、全省知名”的品牌学校。

一年目标:建立健全备课、上课、课后辅导、作业批改、制卷、监考、阅卷、讲评等环节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确保教学常规管理过程的规范、严谨、科学,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教学秩序充满活力,学生行为习惯良好,校园环境优美、富有人文气息,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的教育教学格局。

三年目标:深入践行“六位一体·和美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家校合育”教育格局,力争在聊城市形成一定品牌。学生形成“自学、好学、乐学”的学习意识和行为习惯,教师形成“学习、研究、创新”的科研意识和工作习惯。现代化教育逐步实施,力争各个方面走在前列,在各项工作评比中榜上有名。

五年目标:打造一个教育质量优良,管理富有特色,文化氛围浓厚,可持续发展,现代化教育初具规模的“聊城一流 、全省知名”的文明示范学校。

三、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

(一)党建引领,培根铸魂

党建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不二法宝。学校要围绕发展愿景,扎实开展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促进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党组织在教育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提升党员政治生活质量,推进党员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设立党员先锋岗,让每名党员“平常看得出,关键站得出”。深入开展“亮身份、亮承诺、比奉献”主题实践活动。举行唱红歌、诵红色家书、书画剪纸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选树“最美教师”师德师风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二)以文化人,立德树人

以“和美教育”为办学理念,以“和美”文化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崇和聚力,尚美正行”为校训,以“求真、求善、求美”为校风,以“博爱、博学、博艺”为教风,以“明德、明礼、明智”为学风,以“培养心怀美善、多才多艺的阳光学子”为目标,促进教师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使教育教学不断往心里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立德树人要充分彰显文化的力量,以理论说服人,以教育感化人,以文化凝聚人,在真教、真学、真懂、真用中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以文化人”效果,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和科学发展。

(三)以人为本,依法治校

以人为本,保持学校发展规划的可持续性,不标新立异,不对前任全盘否定。尊重中层,知人善任,充分调动、发挥中层的积极性。推心置腹地与教师相处,认真地听取教师的意见,切实做到:业务上尊重、专业上培养、生活上关心、心灵上慰藉,急老师之所急,想老师之所想。

以法治校,建章立制,修订并完善《冠县实验中学绩效工资改革教职工考核制度》、《冠县实验中学师德考核评估细则》等文件,形成“后勤围着前勤转、科室围着年级转、领导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学生转、全校围着育人转”“五围制度”管理体系。

(四)以研促教,科研兴校

教研活动要立足于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采取“研、训、育一体化”模式助力教师成长,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研:倡导“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学校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以教育教学实际中遇到的“真问题”、“小问题”作为研究内容,以行动研究为主导,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着力突破教育教学难题,实现教育教学发展创新。

训:1.坚持实施“青蓝工程”,做到一个明确,两个把关,三个满意,四个合格。2.开展订单式培训,提升教师执教能力,优化教师培训内容和方式,建立教师自主选学、分层分类培训机制。3.继续“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教师培训方式,开阔教师视野。

育:推行“品牌名师”计划。坚持实施“青蓝工程”,努力构建“教坛新秀─优秀青年教师─校教学能手─校学科带头人─学校名师”评选与培养模式,开展“爱岗敬业人物”、“壮志凌云人物”评选活动,教师同课异构、同台献艺,切磋交流。

(五)落实双减,五育融合

落实“双减”要立足课堂,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校内的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实现“学足学好”。以“让每一名学生开心快乐的、自信张扬的、充满个性的有效学习”为教育理念,以“每天多睡一小时,每天多运动一小时,每天成长一点点”为管理风向标,全面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减负不减质。

学校教学要以“双减”政策为基准,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为指导,以大单元教学为前提,以“六位一体·和美课堂”教学模式为依托,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让课堂增效,为学生减负。课堂上,以“学中蕴和,和中尚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精神,以任务设计为先导,以“六位一体”为框架,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形式,以精讲精练为抓手,以过程评价、增值评价为驱动,以反思省悟为契机,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落实“双减”政策,还需要高质量推进“五育”融合。践行以德立人,培养有德行的时代新人;以智慧人,培养有学识的时代新人;以体健人,培养有体魄的时代新人;以美化人,培养有情趣的时代新人;以劳塑人,培养有韧性的时代新人。

(六)家校共育,共促成长

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要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任务分工、职责边界,各负其责、同向而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通过家长会、家长值班日、家校沟通等多种渠道,教育和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家长的教育素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