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17 10:42
/2025-45788689
冠县职业教育中心
2025-07-17
冠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2024-2025学年体育发展年度报告
冠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坚持“健康第一”与“立德树人”相结合,以“匠心筑梦,德技双馨”为育人导向,将体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环节。本学年聚焦“体质提升、技能强化、文化传承”三大目标,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师资结构、加大资源投入和完善监测机制,学校体育工作在课程建设、活动开展、竞赛训练、体质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培养学生终身锻炼习惯和全面发展素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体育基础保障
师资配备:配备10名优秀体育专职教师。
经费投入:本学年体育经费投入约6万元左右,并且持续加大体育专项经费投入,保障各项工作开展。
室外场地设施:标准400米塑胶田径场1个,标准足球场1个,室外篮球场5个,乒乓球场8个。
室内场地设施:乒乓球场地9个、羽毛球场地4个、篮球场地1个。
二、体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创新
(一)课程体系优化
基础课程全覆盖: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设篮球、足球、田径等基础项目,确保各专业班级每周2-3节体育课。同时开设了体育选修课程项目,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特色项目拓展:新增龙舟、查拳、太极等传统体育课程,其中“查拳进校园”“太极文化进校园”活动覆盖学生上千余人。
职业体能课程: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开发“专业体能训练课”(如机电专业增设器械操作耐力训练),提升学生职业适应性。
(二)教学模式创新
跨学科融合:在思政课中融入体育精神案例(如龙舟队救人事迹),强化德育渗透;在健康课程中结合运动医学知识。
师资培训:组织体育教师参与省市级体育教研活动3次,省级专业技能培训2次,县级培训2次,提升教学能力。
三、体育活动与竞赛体系
(一)日常活动
阳光大课间:每日30分钟大课间活动,推行“跑操+广播体操”组合模式,覆盖率达100%。
特色活动:1.开展“体育文化节”主题活动,校拓展基地项目达标赛等4次。
2.举办春秋季校运动会、趣味运动会、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师生羽毛球友谊赛、师生乒乓球友谊赛等活动16场。
3.组织冬季越野赛、校园定向比赛等特色活动,参加学生达1000余人次。
(二)竞赛成绩
校队建设:设立龙舟、足球、篮球等7支校队,16个体育社团;本学年社团参与人数增长40% 。
竞赛成绩:1.2025年聊城市中小学生运动会获得中职组团体第二名。
2.2025年全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校代表队获得5个项目的第一名,2个项目的第二名,1个项目的第三名,荣获高中阶段团体第三名。
3.2025年冠县中小学体育联赛,校运动队分别获得县羽毛球高中组男子单打第一名、女子单打第一名、全县高中组女子排球第三名成绩。
四、体质健康管理
(一)国家体质测试
圆满完成了本年度全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合格率达到96.26%,优良率达到了19.6%。
(二)测试结果应用
通过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比,了解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情况,找出学生在体质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建立体质健康档案,记录其历年的监测数据,针对不同体质状况学生制定个性化培训计划。
五、成果与亮点
(一)体育文化建设
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体育文化节等形式,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开展体育知识竞赛、体育项目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热爱,使体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二)社会影响力
本年度学校承办省级跳绳比赛1场,县跳绳培训1场,县田径运动会1场,获得了大量媒体的相关报道,有效的提升了学校社会影响力。
六、存在问题
设施配套情况缺失:不同图一项目对体育设施的需求存在差异。机械专业可能需要力量训练器材,服务类专业可能需要形体训练室等。
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体育评价多以学生的体能测试成绩和技能掌握程度为主,评价方式单一,未全面纳入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参与度和体育精神的培养。
七、下一步计划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树立 “健康第一” 的教学理念,将体育教学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规划。
(二)优化课程设置。丰富课程内容,引入瑜伽、攀岩、轮滑等新兴体育项目,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兴趣需求。同时,根据学生的体能水平、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选项教学,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加强师资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确保师生比合理。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包括新兴体育项目教学、科学训练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四)完善设施设备。学校应加大对体育设施设备的投入,根据学校规模和学生数量,合理规划体育场地,更新和补充健身器材、运动装备等。同时,加强对体育设施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提高其使用效率和安全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五)健全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体育评价体系,将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参与度、进步幅度、体育精神等纳入评价范围。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体育素养。同时,将体育评价结果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挂钩,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